
在日常人际交往中,诚信仍然还是较多体现在口头承诺的完成度上的,虽是小事,却折射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品德。
近日,哈尔滨市80岁的刘奶奶在家人陪伴下,找到35年前租住她家的蒲岐人周建忠,把自己帮他讨回的货款交给他。当年,刘奶奶的朋友拖欠周建忠4600多元货款,刘奶奶曾表示自己要帮忙讨回,后来,周建忠搬离,两人失去联系,但她坚守诺言,不仅讨回了货款,还千里迢迢来到乐清寻人送钱。有意思的是,报道中还提到,周建忠并没有把这笔钱放在心上,货款讨不回来的情况,对于做生意的他来说是正常的事。周建忠的态度很现实。借钱不还、欠货款不给的“老赖”行为,在如今可谓司空见惯,许多时候,纵使诉诸法律,也因欠款人逃逸而无法执行,让人徒叹奈何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诚信在当前并未成为人人都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,尤其在涉及钱财等方面时,问题更显突出。也正因此,这位八旬老人的所作所为让人肃然起敬,她并非欠款人,只是助人为乐帮助讨要,却言出必行,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称得上是巨款的4600多元钱,经过30多年岁月的“冲涮”后,在今天不算大数目,但这种主动相帮并一诺千金的高尚品德却弥足珍贵。在任何时代,这样的人都足以成为道德的楷模,值得人们由衷敬重。
在人类所有的美德嘉行中,重诺守信历来是最难做到、最稀缺的一种,特别是口头承诺,“口说无凭”四字,便把它的可信度之低概括得淋漓尽致。的确,白纸黑字立下的协议,尚且还要加以签名、按指印、请第三人作证等其他辅助手段来确保实施,一个人嘴上说说的话,你若深信不疑便难免有天真幼稚之嫌了。事实也是如此,哪怕在法律上,口头证据也是所有证据中证明力最弱的,这在走向法治社会的今天,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口头话语的不信任感,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的豪迈与担当,似乎只能停留在遥远的过去和故事中了。
而其实在古代,人们对口头承诺也是持辩证和理性的态度的,宋人余靖“诺不轻许,故我不负人;诺不轻信,故人不负我”之句,便说得很通透,克己宽人,既是修身之道,亦是洞察人性之体现。与现在不同的是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诺”,都是指口头承诺,并无文书约束,而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,社会层面所说的诚信,大多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,比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涵义其实已差了一截。不过,在日常人际交往中,诚信仍然还是较多体现在口头承诺的完成度上的,比如守时、不爽约之类,一般是承诺离实施相隔时间不远,虽是小事,却折射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人品。
近年来,受诈骗、传销等种种不良现象影响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,不轻信他人成了人们自我?;さ脑蛑?,不讲诚信似乎也成了大不了的事。这个时候,一个重诺守信的老人的出现,无异于和煦的春风拂过大地,让人感慨动容。一诺千金,展现的是人性之美、信义之美,但愿更多的人能从老人身上学到点什么,如果人人都能把“诚信”二字放在心上,又何愁我们的社会不健康、不美?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