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保持背街小巷的整洁有序,为百姓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,其实是保障民生、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。
■徐剑锋
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月6日介绍,根据近日印发的《广西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明确从2022年起,用3年时间完成1万条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。(2月6日中国新闻网)
城市背街小巷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与各级城市道路连接、市民每天进出必经、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较大、红线宽度一般不大于14米的小型街巷。显然,背街小巷是城市交通的“毛细血管”,也是城市的“里子”,在高楼林立的背后,记载着城市的历史,也承载着市民家门口的幸福。广西明确从2022年起,用3年时间完成1万条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,为褪色的背街小巷着色,让背街小巷变靓,无疑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大手笔。
一直以来,“市容市貌”整治的重点,往往放在繁华大街,背街小巷容易被忽略而过。由于背街小巷往往多老旧小区,诸如公共设施缺乏、道路绿化破损、管网线路不畅、房屋建筑老化、公共配套不足、环境卫生较差等情况本来就比较突出,而且物业又常不到位,再加上投入不足,又往往没有考核考评压力,背街小巷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脏乱差的“破落户”。背街小巷的现状正是长期来忽略忽视造成的城市“负面资产”。
其实,一个城市,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在背街小巷。背街小巷脏乱差,既影响居住质量,也有损文明城市的建设。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,何况,作为百姓生活最核心的追求,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”本来就是群众的头等大事,保持背街小巷的整洁有序,为百姓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,其实是保障民生、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,也应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。
实际上,现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已经普遍列为城市管理的重点,通过背街小巷整治,传承延续“老底子”的乡愁和记忆,增强居住、工作、生活在背街小巷内各类人群的文化自信、主人翁意识,提升背街小巷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,尤其凸显出责任意识、为民情怀。与着力于主要街道“面子”的光鲜相比,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“里子”,因为量多面广,又历史欠债较多,创造一个良好的街巷环境和生活环境,更为不易,也更见城市管理的真章。
附件: